Navigation for News Categories

不用出国就能“留学”,跨国教育促进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长

20:42 2/5/2025
Students at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T) .

奥克兰理工大学学生。 Photo: Supplied

新西兰的多所高校表示,就读新中两国跨国教育项目(transnational education,TNE) 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有所上升。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增势反映了全球学生流动趋势的变化、对更具性价比国际教育的需求的增加,以及两国高校均认可的双学位所带来的吸引力。

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Education New Zealand) 表示,新西兰的教育机构与中国有着很广泛的跨国教育合作,主要包括合作办学 、联合学院、学分互认(学分可以在不同学校间互转)、以及认可先前学习成果。

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首席执行官Amanda Malu表示,自2022年6月以来,学位以及大学本科级别的新中合作办学、联合学院数量稳步增长。

"新西兰与中国之间合作办学、联合学院形式的跨国教育合作,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她说。

Malu表示,截至2024年7月,新中两国共有37家学位级别的合作办学项目和联合学院,大学本科层级的合作办学项目和联合学院则有16家,涵盖农业、科学、艺术、工程、商科和健康科学等多个领域。

Malu表示,中国留学生对跨国教育项目兴趣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双学位,以及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获得国际学位。

"这些项目中有一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且灵活的学习模式,比如'3+1'模式(三年在中国学习,一年在新西兰),或是四年都在中国完成学业," Malu表示。

"与以国际生的身份到新西兰学习相比,就读合作办学或是联合学院的费用更低,这使得更多学生、家庭能够承担优质的国际教育。"

Amanda Malu, Chief Executive of Education New Zealand

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首席执行官Amanda Malu。 Photo: Supplied

Malu补充道,许多项目还授予学生在中国、新西兰均被认可的双学历,且通常不要求学生离开本国就能完成学业。

"获得多个国家认可的学历,进一步提升了这些项目的吸引力。"

奥克兰理工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AUT)就向中国学生提供学位级别的合作办学项目。

该校于2002年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启动了首个联合培养项目,目前与中国三所高校开展合作。

一位发言人表示,奥克兰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的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国学生人数持续增长,每年各项目的招生都达到满额。

"截至2025年,已有超过3千名学生从我们在中国的合作办学项目中毕业,"该发言人表示,"中国依然是我们最大的、最稳定的合作市场。"

该发言人补充道,疫情之后,奥克兰理工大学与中国计量大学签署了一项新的合作协议,推出数据分析学硕士学位项目,这一项目吸引了很大的生源。

"(生源增加)的原因包括:AUT在中国知名度的提升、数据分析专业的受欢迎、该硕士项目为期1.5年、就业压力增加,以及在中国考研的竞争激烈,"该发言人表示。

该发言人还指出,与传统的本科、研究生出国留学相比,合作办学项目让学生在本国学习后即可获得国际认可的学历,让留学变得更容易实现,性价比也更高。

对大学而言,这类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也有助于加强全球性合作,有助于新西兰高校提升国际声誉。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国际事务部主管Amy Rutherford对此表示认同。

她表示,跨国教育项目在该校的国际化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在海外保持其影响力与品牌形象。

Rutherford表示,维大目前在海外开设了10个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学院及双学位课程,与中国的高校有四项合作。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s Joint Institute with Zhengzhou University in China.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与郑州大学建立的联合学院。 Photo: Supplied

去年9月,维大就与郑州大学建立了联合学院,由建筑与设计创新学院开设了三个专业项目。

"如今,学生在国内外可选择的教育路径越来越多,"她说,"疫情后生活成本的上升,使一些学生更倾向于在本国进行国际教育,这通常比到新西兰读完整个学位更经济实惠。"

怀卡托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也与多所中国高校保持着跨国教育合作与合作办学的项目。

其中,包括与浙大城市学院于2017年共建的浙大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以及2023年与海南大学启动的合作办学项目,两个项目的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两所大学颁发的本科学位。

此外,怀卡托大学还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自1995年起就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2+2本科留学项目),学生先在中国学习两年,再到到新西兰学习两年,最终完成学业。

怀大的发言人表示,学校已经观察到这一全球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本国就读,或先在本地开始学业再赴海外完成整个课程,这一转变也受到合作办学项目及跨国教育性价比更高的影响。

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该校也观察到通过跨国教育项目入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在疫情后有所上升。

该发言人特别指出,学生必须符合各合作院校设定的学术标准,并满足联合或双学位协议中规定的其他要求,例如GPA门槛、英语语言能力,以及特定的居住或学习时长标准,才能获得双方授予的学位。

Students gather outside The Pā during Orientation Week at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s Hamilton campus in February 2025.

2025年2月,怀卡托大学汉密尔顿校区迎新周期间,学生聚集在校园内。 Photo: Supplied

陈翔于2023年毕业于浙大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获得了两所高校共同颁发的本科学位。

他表示,学院教授的课程会由两国学校的老师共同教授,学生必须在四年内完成所有规定课程,才能获得双学位。

"学术上有压力,因为毕竟要学两个学院的课程。"他说。

陈翔表示,相比起直接到国外留学,在中国就读于联合学院要经济实惠很多。

"我读一年大概4万人民币," 他说,"如果出国,一年没有10万到20万人民币,除非是去打工,否则过得不会很舒适。"

他表示,读联合学院最大的优势,就是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毕业后有更多选择。

"譬如毕业后有直通车(去海外大学留学),"他说,"老师也可以帮你写推荐信(申请国外大学)。"

陈翔表示,虽然自己毕业后因为家庭原因没有继续出国深造,但他读书时80%的同学都选择了毕业后继续到海外留学。

同样通过跨过教育项目毕业的方剑,于去年12月从奥克兰理工大学与中国计量大学合办的1.5年制数据分析学硕士学位项目毕业。

他在中国读完一年后,最后6个月选择到奥克兰理工大学就读。

方剑表示,他选择跨国教育项目的原因是学制短,并且学习更注重实操性。

"联合项目(读完)很快,"他说,"国内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学制基本为3年。"

"另一方面,(奥克兰理工大学的联合办学项目)会给学生提供实际的项目(学习),而国内(研究型)硕士基本都是理论性学习。"

方剑表示,联合办学项目的另一大优势,就是课程让他同时体会到中西教育的兼容性。他在奥克兰学习的半年时间里,也充分体会到西方教育中学术氛围的自由。

"新西兰的教学更有创造性,"他说。

方剑表示,因为这段学习经历,他已经决定申请奥克兰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到新西兰继续进行深造。

根据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提供的数据,疫情后,新西兰的国际教育行业正在强劲复苏。其中,中国仍然是最大生源国,占国际学生总数的34%。

2023年,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的录取人数为23,905人,较2022年的20,050人增长了19%。截至2024年8月,这一数字已增至至少25,175人。

2018年至2024年8月,共有102,565名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的大学就读。其中,24,885名学生是通过各大学的相关项目在新西兰境外就读。

关于 About

A horizontally repeating motif of semi circular arcs in red to represent a bridge

RNZ Chinese is a dedicated initiative producing content for and about the diverse Chinese community in New Zealand. Radio New Zealand is an independent public service multimedia organisation that provides audiences with trusted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NZ Charter. Contact the team by email at chinese@rnz.co.nz

RNZ中文 (RNZ Chinese) 是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 (Radio New Zealand, RNZ) 推出的专项版块, 致力于关注新西兰多元华人社区,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内容服务。RNZ是一家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依据RNZ章程,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值得信赖的新闻和时事报道。欢迎联系中文团队,电子邮箱: chinese@rnz.co.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