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for News Categories

为什么人们无法拒绝“免费福利”?

16:12 13/8/2025
A composite image of New World's Smeg product giveaway and Woolworth's Disney disc collectibles.

New World的Smeg产品赠品和Woolworths的迪士尼角色卡只是零售商最近采用的一些营销策略。 Photo: New World, Woolworths

从超市赠品到工作场所的免费食物--"免费福利"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

坎特伯雷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教授Ekant Veer对零售商家的策略和消费者习惯都相当熟悉,但他本人也对免费赠品相当钟情。

有一次,曾有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在奥克兰机场随机免费赠送了他20公斤的冷冻三文鱼。

"我当时毫不客气地收下了,感觉就是'真棒'。我把它塞进我车上后座的位置,至于这20公斤三文鱼该怎么处理,我连想都没想。"

Ekant Veer a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坎特伯雷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Ekant Veer说,与时间相比,我们往往更看重金钱。 Photo: EkantTakePhotos

能够省钱会让人们有一种我们"赚了"的感觉,但我们通常不会去考虑这其中可能牵涉进去的时间和精力。

"我曾经(在一家超市里)看到一位女士买(冻)鱼的时候刮掉上面的冰,因为这能让重量轻一点,省点钱。"

"我当时想的是,如果你把为了省下这5分钱花掉的时间成本也考虑进去,你会发现这根本没有经济意义。但这种行为本身可能会让她感觉更好。"

"我们都把钱看得比时间更重,因为我们无法像量化金钱那样去量化时间。"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免费食物趋之若鹜呢?在这个给予关系中,谁是真正的赢家?而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把不用的东西直接放在外面免费送出去呢?

二手物品:垃圾还是宝贝

A leather couch chair thrown out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Veer表示,每个人在心理层面上都有"寻宝" 情结。 Photo: Unsplash / Alex Simpson

Veer表示,收集免费物品有时是一种个性特征,它几乎跟赌博类似,而囤积行为实际上可能会损害人们的福祉。

"每个人在心理层面上都有'寻宝'情结,感觉就是'我好像得到了什么东西,并且还是免费的'。"

"我们非常重视效率和花钱的性价比,所以当你得到一件免费物品时,即便你可能用不上它,你仍然觉得自己赚了。因为如果你自己花钱买的东西坏了,那比免费得到但不能用的东西要糟得多。"

Louise Garbett在脸书上发起了一个奥克兰本地的家居用品"二手物品再利用"的群组。她表示,过去7年以来,这个群组(仅限邀请制入群)中共有超过50万件流通物品找到了新主人。

她表示,接受别人不要的物品既能省钱又环保。比如,如果你能免费得到一件只穿过一次的在派对上穿的服装,那么你还会浪费资源去买一件新的吗?

Garbett表示,群里有很多社工,他们为有需要的家庭搜集各类物品。不过她也不介意偶尔有人在其中拿走一些物品然后再卖掉,赚点钱。

浪费越少,欲望越小?

A carton box of half eaten pastries, including doughnuts.

人们分享食物的原因多种多样。 Photo: Unsplash / Bethany Newman

对于整日与办公室打交道的职场人士来说,向其他同事分享自家院子里种的免费水果、自制烘焙食品或者打包剩菜的现象相当常见。

Veer表示,有些人之所以重视不浪费食物,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所以会倾向于接受这些吃的东西。

"要强调的是,这归根结底与情感纽带有关,与生活习惯有关。有些人对所有东西都很节约,有些人则只对某一类、或者某一些东西比较看重。"

不过他表示,也有一些人对免费的东西来者不拒,哪怕最终用不上并丢进垃圾桶。

过去两年,Garbett还运营着一家得到PSNZ(Presbyterian Support,新西兰长老会协会)推荐的食物银行。她说,区分真正有需要的人和 "极个别"想白拿捐赠物的人一直是个挑战。

"我的理念是:如果有人为了一些保质期很短的食物而想钻空子,那(说明)他们可能确实很需要它。"

为什么人们对免费赠品很上头?

A bag of tinned food in a bag on a chair.

商家是最能从这种"小恩惠"中受益的一方。 Photo: Unsplash / Austin Kehmeier

Veer说,无论是你在10次消费后获得一杯额外的"免费"咖啡,还是你在超市用消费积分换来的厨房用品,又或者是因为换了一家供应商而得到的免费洗衣机,这一切都不过是营销手段。

他表示,零售商价会以"实用"的名义,让顾客产生一种消费忠诚度。

"比如我去我妈妈家吃饭,如果我剩饭了,那我可就有麻烦了;但如果我去New World超市没多拿那瓶额外的葡萄酒,我不应该因此觉得自己有错。"

"但有时我们的心理却是一样的,因为如果我买了那瓶额外的酒,我可能就多一个积分,然后我就向那把 Smeg 勺子又前进了一步。"

他表示,那些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可能一去购物就会"压力山大",有些店会通过给小孩送免费玩具的方法来吸引客户。

他还提到一种被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的心理,即人们一旦开始收集某样东西,就会觉得必须要买到全套。

"比如你会看到,当某套迪士尼的周边热接近尾声时,Trade Me 和 Facebook 的交易区往往会涌现大量帖子--'我愿意跟你交换这个','我有一本全集,如果你想要这本书,要付我 50 块钱'这类。"

"人们对这种事情趋之若鹜,哪怕它在性价比上完全不存在合理性。"

"不过从情感层面来讲就有意义多了,并且从'感情纽带'的角度来看也很合理,比如'我们一家人共同做成了某件事情'。"

为什么人们总会中招?

An illustration of hands popping out of web windows handing out bags of goodies.

有固定消费习惯的人是各种促销策略的目标人群。 Photo: Unsplash / Illo Design

Veer介绍,在生活成本危机期间,免费赠送的东西或看似免费的东西对人们更有吸引力。

"这种方式会让人产生一种联系感和力量感,让人觉得'嘿,咱们之间有点互惠关系,因为我为你做了事,你也为我做了事'。"

"作为消费者,你可能免费得到了一些小恩惠,但为了得到这些赠品,你反而会花更多的钱去买超出你实际所需的东西。"

他表示,那些有固定购物习惯的消费者是这些营销手段的目标。

"如果你对花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对买的每一样东西都深思熟虑,那你可能就不胜其烦了。"

"所以超市、商家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比如在第三货架有人送你饼干,在第八货架有人给你来一小口红酒--如果你想的话。"

"这变成了一种让你很受用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你日常生活中机械化、目标化的一部分。"

您对我们的翻译满意吗? 如果您有任何建议,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chinese@rnz.co.nz 。谢谢!

关于 About

A horizontally repeating motif of semi circular arcs in red to represent a bridge

RNZ Chinese is a dedicated initiative producing content for and about the diverse Chinese community in New Zealand. Radio New Zealand is an independent public service multimedia organisation that provides audiences with trusted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NZ Charter. Contact the team by email at chinese@rnz.co.nz

RNZ中文 (RNZ Chinese) 是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 (Radio New Zealand, RNZ) 推出的专项版块, 致力于关注新西兰多元华人社区,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内容服务。RNZ是一家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依据RNZ章程,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值得信赖的新闻和时事报道。欢迎联系中文团队,电子邮箱: chinese@rnz.co.nz